11月26日,法官與當事人確認調解協議條款。齊琪 攝
從傳統的審判“硬”機制,到家事審判“軟”轉變;從簡單的審判流程,到專業化家事審判;從機械化判案,到法與情的完美融合……面對逐年增加的涉家事糾紛案件,吉木乃縣人民法院“對癥下藥”,于今年7月相繼成立縣、鄉兩級家事法庭,專門審理涉及離婚、“三養”(贍養、撫養、扶養)、繼承、親子關系、侵犯未成年人教育成長權利的案件。
走進位于喀爾交鎮的喀爾交家事法庭,盆栽翠綠、環境溫馨,桌簽由冷冰冰的原告、被告,變成了夫與妻、父與子等家庭成員稱謂,法官不再坐在高高的審判席上,而是坐到了當事人身邊,用拉家常的方式,斷清一件件家務事,化解一樁樁家庭糾紛。
“每天就知道喝酒,對家里不管不顧,說了一百次也不聽,這次我一定要和你離婚!”11月25日,喀爾交鎮布爾合斯太村村民巴某因對丈夫努某長期不滿,一紙離婚訴狀送至法庭。
喀爾交鎮法庭庭長努爾古麗·莫太了解得知,巴某夫婦原本感情和睦,自努某得了關節炎不能工作后,全家的開支僅靠巴某在村里做保潔維持,努某整日酗酒,酒后找茬和妻子吵架,不久前還將妻子趕出家門。氣憤不已的巴某下定決心和他離婚。
努爾古麗立即啟動家事審判模式,對二人進行訴前心理測試、疏導,庭審前親情課堂教育,心理測試結果顯示,夫妻雙方非常默契,有一定的感情基礎;在觀看親情教育片時兩個人的眼中淚花閃爍,談及兩個可愛的孩子,言語中更是充滿了不舍。努爾古麗認為雙方感情可以再修復,便曉之以情、動之以理進行調解。最終,努某一筆一劃寫下了保證書,保證會戒酒,養好身體后外出務工,一個家庭得以保全。
吉木乃縣人民法院將“大事小事家事依法辦事,天和地和人和以證求和”的理念貫穿工作始終,建設“家庭式”審理、調解場所,推行“承辦法官專業化”“審判氛圍專業化”和“審理方式專業化”家事法庭審判模式,在依法依規的基礎上,更注重傾聽雙方內心感受,想辦法讓當事人打開心結,并聘請具有豐富家事調解經驗的特邀調解員,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工作,著力建立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,真正讓當事人感覺“到了法庭就像到了家,法官就是老百姓幸福家庭的守護者”。
今年年初,村民古某和賽某因感情不和離婚,兩個孩子各屬一方。賽某8月份外出務工,將孩子托付給古某,每月支付500元生活費。9月中旬,兩人前往喀爾交家事法庭辦理了撫養權變更手續,依據生活實際,撫養費也增加至1000元?!吧钪杏龅椒蓡栴}都可以來這里咨詢,法官幫我們解決問題還普及法律知識,我們更有安全感了?!惫拍掣嬖V記者?! ?/span>
吉木乃縣兩級家事法庭轉變審判理念,創新審判工作方法,在離婚案件中,注重“冷靜期”與“熱調解”同步進行,避免一冷了之;融圓桌審判、權益保障、行為引導、文化引領、矛盾糾紛調解等為一體,積極與公安、司法、民政、教育、婦聯等多個部門溝通協調,建立了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聯席會議制度,統籌社會各方力量“擰成一股繩”,共同守護家庭幸福、維護社會和諧。
依托兩級家事法庭,吉木乃縣科學整合資源、分級分類建立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婚戀家庭矛盾糾紛調處體系,提升防范化解處置婚戀家庭引發的各類矛盾糾紛和案事件能力,實現家人平安、家庭幸福、社會和諧。(記者 齊琪 韓晉 通訊員 李慧玲 于嬌嬌)